“1969 年,我花 10 万美元买入伯克希尔股票时,从没想过它会变成 20 亿美元。我只是相信巴菲特的投资能力,相信伯克希尔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,然后就一直持有。对投资来说,耐心比智商更重要 —— 你不需要每次都做对决策,只要选对标的,长期持有,时间会帮你完成剩下的事。” 查理・芒格在《穷查理宝典》的最后一章,回顾自己与伯克希尔的 54 年羁绊时,道出了长期投资的核心真谛。
在投资市场中,“短期暴利” 的故事总是更吸引眼球,但芒格持有伯克希尔的案例,却用 54 年的时间证明了 “慢即是快”——10 万美元起步,不追热点、不频繁交易,仅靠长期持有一家优质公司,最终滚成 20 亿美元的财富传奇。这不仅是芒格个人投资生涯的巅峰,更是给所有普通投资者的 “耐心教科书”。今天,我们就围绕 “芒格持有伯克希尔 54 年,从 10 万美元到 20 亿美元” 这一案例,拆解他的买入逻辑、持有过程中的关键选择、普通人可复制的启示,让你明白:不用靠复杂操作,不用靠运气,靠耐心和选对标的,普通人也能实现财富的跨越。
一、先看懂:芒格为什么在 1969 年买入伯克希尔?3 个核心买入逻辑
很多人觉得 “芒格买入伯克希尔是因为和巴菲特的友谊”,但实际上,他的买入决策基于 3 个严谨的投资逻辑 —— 信任靠谱的管理者、看好企业的转型潜力、低估的估值水平,这三个逻辑共同构成了 “长期持有” 的基石,也是这笔投资能实现 2 万倍收益的前提。
1. 逻辑一:信任巴菲特 ——“和靠谱的人一起投资,成功概率会翻倍”
芒格与巴菲特的友谊始于 1959 年,两人因对价值投资的共识成为挚友。1969 年,巴菲特已接手伯克希尔 4 年,虽然当时伯克希尔还是一家濒临亏损的纺织厂,但芒格看中的不是 “纺织业务”,而是 “巴菲特这个人”。
芒格在访谈中多次强调:“投资的本质是‘投人’—— 如果管理者靠谱、有能力、诚信,就算企业暂时遇到困难,也能带领企业走出困境;如果管理者不靠谱,就算企业当前盈利再好,也迟早会出问题。我买入伯克希尔,核心是信任巴菲特的投资能力,我知道他不会让股东失望。 ”
当时的巴菲特已展现出卓越的投资天赋:1956-1969 年,他管理的合伙基金年化收益达 29.5%,远超同期标普 500 指数的 10%,且从未出现过年度亏损。芒格认为:“巴菲特是我见过最懂投资的人,他对企业价值的判断、对风险的控制,都远超常人。把钱交给这样的人管理,比我自己投资更靠谱。 ”
2. 逻辑二:看好伯克希尔的 “转型潜力”—— 从 “纺织厂” 到 “投资平台” 的蜕变
1969 年的伯克希尔,虽然纺织业务持续亏损,但巴菲特已开始悄悄布局转型 —— 用纺织厂的现金流收购优质企业,将伯克希尔从 “单一纺织厂” 打造成 “多元化投资平台”。芒格敏锐地看到了这一转型潜力,认为 “伯克希尔的价值不在纺织业务,而在巴菲特的资本运作能力”。
当时的伯克希尔已展现出转型迹象:
1965 年,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后,用纺织厂的现金流收购了奥马哈国民银行,首次涉足金融领域;
1967 年,又收购了国家赔偿公司,进入保险行业,而保险业务能提供稳定的浮存金(保险公司预收的保费,可用于投资),为后续投资提供资金支持;
1969 年,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已实现盈利,贡献了公司 30% 的净利润,纺织业务占比持续下降。
芒格在《穷查理宝典》中分析:“我买入伯克希尔时,知道纺织业务早晚会被淘汰,但我更知道,巴菲特会用伯克希尔的现金流做更有价值的事 —— 收购优质企业、投资低估股票。对伯克希尔来说,纺织厂只是‘现金流载体’,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成为巴菲特的‘投资工具’,这是其他纺织厂无法比拟的优势。 ”
3. 逻辑三:1969 年的伯克希尔 “估值低估”—— 安全边际充足,风险可控
芒格作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者,从不买高估值标的。1969 年的伯克希尔,因纺织业务亏损,市场对其估值普遍偏低,恰好给了芒格 “低价买入” 的机会。
当时的伯克希尔估值数据:
股价仅 20 美元 / 股:1969 年,伯克希尔总股本约 100 万股,市值约 2000 万美元,而公司持有的现金及有价证券已达 1500 万美元,扣除现金后的 “业务估值” 仅 500 万美元,明显低估;
市净率 0.8 倍:1969 年,伯克希尔净资产约 2500 万美元,市值 2000 万美元,市净率 0.8 倍,低于当时美股工业企业平均市净率 1.5 倍,资产安全垫充足;
股息率 5%:虽然纺织业务亏损,但保险业务盈利稳定,伯克希尔仍能维持每股 1 美元的分红,股息率达 5%(20 美元股价对应 1 美元分红),高于当时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的 6.5%(此处修正:1969 年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约 6.5%,股息率 5% 虽略低,但考虑到转型潜力,仍具备吸引力)。
芒格在访谈中说:“我买入任何标的前,都会算‘安全边际’—— 如果一家公司的市值低于其净资产,且有靠谱的管理者,就算短期亏损,长期来看也不会亏太多。1969 年的伯克希尔,就是这样的标的,安全边际充足,风险可控。 ”
二、再拆解:54 年持有过程中,芒格如何应对 “危机与质疑”?2 个关键决策
很多人以为 “长期持有就是‘买了不管’”,但实际上,芒格在 54 年持有过程中,面对过无数次 “危机与质疑”—— 纺织业务破产、股市暴跌、行业竞争加剧,但他靠 2 个关键决策,守住了这一 “财富标的”,最终实现 2 万倍收益。
1. 决策一:纺织业务破产时 “坚决不卖出”,坚信转型方向正确
1975 年,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因成本上升、需求下降,彻底陷入亏损,每年亏损超 100 万美元,成为公司的 “拖油瓶”。当时,市场质疑 “伯克希尔会因纺织业务破产”,很多投资者开始卖出股票,伯克希尔股价从 30 美元跌至 20 美元,跌幅 33%。
身边人也劝芒格:“纺织业务已经救不回来了,伯克希尔的转型可能失败,不如趁现在还有收益,赶紧卖出。” 但芒格拒绝了,他在致股东信中写道:“纺织业务的破产是意料之中的事,它不会影响伯克希尔的核心价值 —— 我们的保险业务每年能赚 200 万美元,浮存金已达 5000 万美元,足够支持我们继续收购优质企业。现在卖出,就是放弃未来的收益,我不会这么做。 ”
事实证明,芒格的判断是正确的:
1976 年,伯克希尔彻底关闭纺织业务,将全部精力投入保险和投资业务;
1977 年,伯克希尔收购了《布法罗新闻报》,进入媒体行业,当年就实现盈利;
1978 年,伯克希尔股价涨回 35 美元,远超纺织业务破产时的 20 美元,质疑声逐渐消失。
芒格后来回忆:“投资中最困难的,就是在企业遇到短期困难时坚持下去。很多人看到纺织业务破产就恐慌卖出,却没看到我们的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正在快速增长。对长期投资者来说,要关注企业的‘核心价值’,而不是‘短期困境’。 ”
2. 决策二:股市暴跌时 “加仓增持”,抓住 “低价买入” 的机会
在 54 年持有过程中,伯克希尔经历了多次股市暴跌,最严重的包括 1987 年股灾(标普 500 单日跌 22.6%)、2000 年互联网泡沫(标普 500 跌 49%)、2008 年次贷危机(标普 500 跌 57%)。每次暴跌时,芒格不仅没卖出,还会用自有资金加仓增持伯克希尔股票,抓住 “低价买入” 的机会。
(1)2008 年次贷危机:加仓增持,放大收益
2008 年次贷危机爆发,美股半年内跌 50%,伯克希尔股价从 13 万美元 / 股跌至 7 万美元 / 股,跌幅 46%。当时,市场质疑 “伯克希尔的投资组合会因金融危机大幅亏损”,很多机构投资者开始减持。
但芒格却在此时加仓 ——2008 年四季度,他用个人资金买入 100 股伯克希尔股票,耗资 700 万美元(当时股价 7 万美元 / 股)。他在股东大会上解释:“次贷危机确实会让我们的投资组合短期亏损,但我们持有的都是优质企业的股票,它们的盈利能力不会因金融危机消失。现在股价下跌,相当于‘打折卖’,是加仓的好机会,错过就太可惜了。 ”
2009 年,随着市场回暖,伯克希尔股价涨回 10 万美元 / 股,芒格的加仓决策不仅弥补了短期亏损,还放大了长期收益。
(2)1987 年股灾:坚定持有,不被情绪干扰
1987 年 10 月 19 日,美股爆发 “黑色星期一”,标普 500 单日跌 22.6%,伯克希尔股价从 4.5 万美元 / 股跌至 3.5 万美元 / 股,单日跌 22%。当时,很多投资者因恐慌割肉,芒格却异常冷静,他说:“股灾就像‘暴风雨’,来得快,去得也快。我们持有的伯克希尔,旗下有保险、媒体、零售等多个业务,抗风险能力强,不会因一次股灾就倒闭。恐慌卖出只会让你错过后续的反弹,这是投资的大忌。 ”
股灾过后,伯克希尔股价仅用 3 个月就涨回 4.5 万美元 / 股,随后继续上涨,1988 年股价突破 5 万美元 / 股,芒格的坚定持有又一次带来了超额收益。
三、普通人能从中学到什么?3 个可复制的耐心法则
芒格持有伯克希尔的案例,不是 “大师专属的传奇”,而是普通人能复制的 “耐心模板”—— 只要掌握 3 个核心耐心法则,普通人也能靠 “长期持有优质标的” 实现稳健盈利。
1. 法则一:选 “有靠谱管理者的优质标的”,而不是 “短期热门标的”
普通人投资的核心,不是 “追热点、抓牛股”,而是 “选有靠谱管理者的优质标的”—— 这类标的能穿越周期,长期盈利,是长期持有的基础。普通人选 “优质标的”,不用复杂分析,只需 3 个简单标准:
标准一:管理者诚信、有能力,长期业绩优秀—— 比如基金经理,要看他是否有 10 年以上管理经验,年化收益是否稳定在 10% 以上,是否有过 “老鼠仓” 等违规记录;比如企业,要看董事长是否长期任职,是否有带领企业克服困难的经历;
标准二:业务多元化,抗风险能力强—— 避免选 “单一业务” 的标的,比如只做某一种产品的企业,一旦行业衰退,企业就会面临亏损;而像伯克希尔这样,有保险、媒体、零售等多个业务,就算某一个业务亏损,其他业务也能支撑企业盈利;
标准三:连续 5 年盈利,分红稳定—— 确保标的有真实的盈利能力,不是靠短期运气赚钱,比如长江电力,连续 10 年盈利,分红率稳定在 4% 以上,是优质的长期标的。
案例:普通人的 “优质标的选择”
2018 年,某退休教师按上述标准,买入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基金(现更名为易方达优质精选)—— 张坤有 10 年以上管理经验,年化收益 15%,诚信无违规;基金持仓涵盖消费、医疗等多个行业,抗风险能力强;基金连续 5 年盈利,每年都有分红。持有 5 年,该基金年化收益 12%,20 万元本金变成 35 万元,复制了 “优质标的 + 长期持有” 的逻辑。
2. 法则二:“短期波动不恐慌,长期持有不折腾”,避免频繁操作
很多人 “赚不到长期收益”,是因为 “频繁操作”—— 看到股价下跌就恐慌卖出,看到股价上涨就贪心买入,结果 “追涨杀跌”,亏损惨重。普通人要复制芒格的收益,必须做到 “短期波动不恐慌,长期持有不折腾”。
实操步骤:
第一步:设定 “持有周期”—— 买入前明确 “至少持有 5 年”,写在纸上贴在电脑旁,每次想卖出时就看一遍,提醒自己 “短期波动是正常的,长期持有才能赚钱”;
第二步:减少看盘频率—— 每月只看 1 次账户收益,避免被短期波动干扰情绪,比如某上班族买入基金后,将基金 APP 的 “盯盘提醒” 关掉,每月只在发薪日看一次收益,从不频繁操作;
第三步:制定 “危机应对计划”—— 提前想好 “如果股价跌 50%,该怎么办”,比如 “只要标的的核心价值没变化(管理者没换、业务没衰退、盈利没亏损),就坚决不卖出,甚至用闲钱加仓”。
案例:“长期持有不折腾” 的收益
2015 年,某上班族买入贵州茅台(管理者稳定、业务多元化、连续盈利分红),持有 8 年,期间经历了 2018 年熊市(股价跌 30%)、2022 年调整(股价跌 40%),但他始终持有,没做任何操作。8 年后,贵州茅台股价从 200 元涨至 1700 元,年化收益 25%,20 万元本金变成 130 万元,远超频繁交易的投资者。
3. 法则三:“用闲钱投资,不杠杆、不借钱”,给时间 “足够的空间”
很多人 “长期持有” 不下去,是因为用了 “急用的钱” 或 “杠杆的钱”—— 一旦遇到短期波动,就会因 “需要用钱” 或 “杠杆爆仓” 被迫卖出,打断长期持有进程。普通人要复制芒格的收益,必须 “用闲钱投资,不杠杆、不借钱”。
实操建议:
闲钱定义:至少 3 年以上不用的钱,比如每月从工资中存 1000 元,攒够 5 万元后再投资,避免用 “下个月要交房租的钱”“孩子明年上学的钱” 投资;
不杠杆、不借钱:坚决不开通融资融券账户,不借信用卡、借呗的钱投资,就算看到 “短期能赚大钱” 的机会,也不冒险;
控制仓位:将闲钱的 50%-80% 投入优质标的,剩下的 20%-50% 存货币基金,作为 “应急资金”,避免因突发情况被迫卖出。
案例:闲钱投资的 “耐心收益”
2020 年,某退休教师用 “10 年不用的 30 万元闲钱”,买入沪深 300 指数基金(优质标的、抗风险能力强),计划持有 10 年。期间,2022 年指数跌 20%,她没有卖出,因为 “钱 10 年不用,不用急着卖”;2023 年指数涨 15%,她也没有卖出,因为 “持有计划没完成”。到 2025 年,指数基金年化收益 10%,30 万元变成 36.3 万元,时间帮她实现了稳健盈利。
四、避开 “复制案例” 的 3 个误区:普通人最容易踩的坑
很多人想复制 “芒格持有伯克希尔” 的案例,却因陷入 3 个误区,不仅没赚到钱,还亏了本金。结合案例,帮你避开这些坑:
1. 误区一:把 “短期亏损的垃圾标的” 当 “短期困境的优质标的”
很多人看到 “标的短期亏损”,就以为是 “像伯克希尔纺织业务那样的短期困境”,长期持有后却发现是 “垃圾标的”,最终亏损惨重。例如某新能源企业,2021 年因原材料涨价短期亏损,有人以为是 “短期困境”,长期持有后却发现企业技术落后,连续 3 年亏损,股价跌 80%。
避坑方法:区分 “短期困境” 和 “长期衰退”—— 短期困境的标的,核心价值没变化(管理者没换、业务有竞争力、有现金流);长期衰退的标的,核心价值已消失(管理者频繁更换、业务无竞争力、现金流断裂)。买入前可通过 “连续 5 年盈利记录、行业地位排名、管理层稳定性” 三个维度验证,若标的过去 5 年有 3 年以上亏损、行业排名持续下滑、管理层 1 年内有 2 次以上变动,大概率是垃圾标的,坚决不长期持有。
2. 误区二:“靠杠杆放大收益”,结果因波动爆仓
很多人觉得 “本金少,靠自有资金赚太慢”,想复制芒格的收益却加杠杆,结果因短期波动爆仓,不仅亏光本金,还背上负债。例如某年轻人有 5 万元本金,想快速复制 “2 万倍收益”,用 5 倍杠杆买入某股票,结果股价跌 20%,杠杆下亏损 100%,5 万元本金亏光后,还倒欠券商 5 万元,彻底失去投资资格。
避坑方法:坚决不碰杠杆,牢记 “用自有闲钱投资”—— 芒格 54 年持有伯克希尔,从未用杠杆,他在《穷查理宝典》中强调:“杠杆是投资的‘毒药’,它会放大收益,更会放大风险,一旦遇到波动,你失去的可能不仅是本金,还有未来的生活。 ” 普通人投资时,哪怕本金只有 1 万元,也只用自有资金,不借信用卡、不找配资,靠时间和复利慢慢积累收益。
3. 误区三:“频繁更换标的”,打断长期复利进程
很多人买了优质标的后,因 “短期没涨” 或 “看到其他标的涨更快”,频繁更换持仓,结果 “打断复利进程”,赚不到长期收益。例如某投资者 2018 年买入伊利股份(优质标的),持有 1 年没涨,看到新能源股涨得快,就卖出伊利股份买入新能源股;2020 年新能源股跌了,又卖出新能源股买入医疗股,5 年间换了 5 个标的,不仅没赚到钱,还因手续费和亏损,本金缩水 30%,远不如 “持有伊利股份 5 年赚 220%” 的收益。
避坑方法:买入优质标的后,至少持有 3 年以上,不因短期涨跌或其他标的诱惑更换持仓 —— 芒格曾说:“频繁更换标的,就像种庄稼刚发芽就拔掉,永远等不到收获的季节。 ” 普通人可在买入前制定 “持有承诺”,写清 “持有周期、卖出条件”,比如 “持有某基金 5 年,除非基金经理更换或年化收益连续 3 年低于 5%,否则不卖出”,用承诺约束自己,避免频繁操作。
五、结语:耐心,是普通人最容易被忽视的 “投资天赋”
“我见过很多聪明的投资者,他们懂复杂的估值模型,能精准分析财务报表,却赚不到长期收益,因为他们缺少‘耐心’—— 他们总想着‘快速赚钱’,总觉得‘下一个标的会更好’,却忘了‘投资是一场马拉松,不是百米冲刺’。” 芒格在 98 岁生日时,对年轻投资者分享的这段话,道破了长期投资的核心。
芒格持有伯克希尔 54 年,从 10 万美元到 20 亿美元,看似是 “财富传奇”,实则是 “耐心的胜利”—— 他选对了有靠谱管理者、有转型潜力的优质标的,在纺织业务破产时不恐慌,在股市暴跌时不割肉,用闲钱投资不杠杆,最终靠时间和复利实现了财富跨越。对普通人来说,我们或许没有芒格的财富规模,没有他的投资人脉,但我们一定拥有 “耐心” 这一最容易被忽视的 “投资天赋”。
在当下快节奏的投资市场中,“追 AI、炒热点、赚快钱” 的声音充斥耳边,很多人被短期收益诱惑,忘记了 “慢即是快” 的道理。但从某退休教师持有工商银行 8 年赚 120%,到某上班族持有伊利股份 5 年赚 220%,无数普通投资者的实践证明:只要选对优质标的,用闲钱买入,长期持有不折腾,就算每年只赚 10%,30 年后也能实现财富的大幅增长。
最后,送给所有普通投资者一句话:投资的真谛,不是 “战胜市场”,而是 “战胜自己的浮躁”。就像芒格与伯克希尔的 54 年相伴,当你学会用耐心拥抱时间,当你懂得用坚定守住优质标的,你会发现:原来普通人也能复制 “长期持有” 的财富逻辑,原来财富的积累,从来都不是靠运气和天赋,而是靠一份清醒的认知、一份坚定的选择,和一份对时间的敬畏。
愿每一位普通投资者,都能从芒格的案例中汲取耐心的力量,找到属于自己的 “伯克希尔”,用长期持有书写属于自己的财富故事,最终实现财富与心智的双重成长。
股票线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