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土耳其安卡拉的一场文化交流活动上,伊朗文化部长萨利希收到了一本13世纪波斯诗人鲁米的诗集。这份礼物看似简单,却成为连接两国文化的纽带。
正如萨利希所说,这部诗作属于全人类,就像流淌在两国土地上的底格里斯河一样。
这次赠书活动开启了两国更广泛的文化合作计划,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文化交流。
1
通常报道可能会直接说“伊朗宣布2025年为伊土文化年”。但这次,我们可以看看那些更生动的细节。
在安卡拉一场纪念诗人哈菲兹的活动上,伊朗和土耳其的音乐家同台演出。波斯萨兹琴与土耳其奈伊笛的乐声交融,熟悉的旋律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丝绸之路。
展开剩余83%这不止是一场表演,更是两个古国用音乐进行的一次深度交流,重新连接了彼此的文化。这种自然而然的默契,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更有说服力。
2
萨利希部长在谈到这次合作时提到,之前因为地区局势复杂,文化合作计划一度被推迟。但也正因如此,这次文化年的举办才显得更有意义。
在政治和经济关系容易受国际形势影响的今天,文化交流就像是一个稳定的基石,默默维护着两国关系的平衡。
在参观土耳其国家图书馆时,萨利希曾说:“图书馆是守护历史、建设未来的重要基础。”这句话点出了文化合作的核心价值。如今,两国正携手将珍贵的历史手稿进行数字化保存,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读这些古老文献。
这让文化传承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,走得更远、也更稳固。
3
两国图书馆的合作,尤其是数字图书馆项目的推进,堪称此次文化合作的一大亮点。伊朗与土耳其都拥有数量惊人的伊斯兰手稿遗产,这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脆弱纸张,在数字时代迎来了永生的可能。
萨利希提到的“人工智能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”,更是为未来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蓝图。试想一下,未来的某天,一位土耳其学生或许能通过AI工具,瞬间理解波斯古诗的深层含义;而一位伊朗学者也能轻而易举地解析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文献。
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,拆除语言和地域的藩篱,让文明对话变得无障碍、更高效。
3
除了高层会谈和宏观规划,萨利希部长还特意与在土耳其从事伊朗学研究的学者、波斯语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。这些默默耕耘的民间文化守护者,才是两国文化关系的真正基石。
他们通过课堂教学、学术研讨,将波斯语文学的魅力、伊朗文化的精髓,一点一滴地融入土耳其的学术土壤,编织出两国文化交流的毛细血管网络。
在伊斯坦布尔的咖啡馆,伊朗电影周吸引了许多年轻人;而在德黑兰的书店,土耳其小说的译本也经常畅销。
这种来自民间的文化交流,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更加生动,也更容易深入人心。
4
将纪念哈菲兹作为文化年开篇的举动,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这位14世纪的波斯诗人,他的诗歌在土耳其与在伊朗一样备受推崇。
他的作品超越了语言界限,用人类共通的情感,对爱情的歌颂、对生命的哲思、对神性的追寻,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。
当土耳其总统府国家图书馆将鲁米的《玛斯纳维》波斯语版本赠予伊朗部长时,其背后传递的信息再清晰不过:这些文化瑰宝,并非一国专属,而是我们共同的精神遗产。鲁米出生在今天的阿富汗,主要创作于土耳其,并以波斯语写作——他本人就是文化交融最完美的诠释,他的存在本身就是连接两个文明的桥梁。
5
萨利希与土耳其文化和旅游部长埃尔索伊的会谈,详细讨论了电影、音乐、翻译、出版等具体领域的合作。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更具雄心的愿景,构建一个区域性的文化共同市场。
想象一下,未来伊朗的导演和土耳其的编剧可以携手合作,共同创作出优秀的历史剧集;两国的音乐家能够联合创作歌曲,并在对方的国家巡回演出;出版社同时推出两国文学的翻译版本。
这样的深度合作,不仅能大大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,更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留各自的独特魅力,让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得以延续和发扬。
6
在当前全球联系减弱、地区矛盾增多的背景下,伊朗和土耳其决定举办文化年,这个选择本身就很有意义。它传递出一个简单却重要的道理:政治分歧可能一时难以解决,但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不应停止。
当波斯诗歌在安卡拉响起,当土耳其音乐在德黑兰奏响,两国人民通过文化找到了共同语言。这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交流,正如萨利希部长所说,既能帮助人们"更了解历史",也能携手"创造更好的未来"。
文化年的意义不仅在于举办了多少活动,更重要的是它重新连接了古老的文明纽带。在这片被两条大河滋养的土地上,两个古老文明始终相互影响。
历史告诉我们,真正持久的联结不是靠政治协议,而是靠文化在人们心中种下的理解与尊重。这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传承的智慧。
发布于:贵州省股票线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